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影响力」?

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06-05

(配图摄影 by 张辉)

写在前面:

有一定的社交网络影响力,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其实建立社交网络影响力的方法非常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就会告诉大家如何去做。


方法出乎意料的简单:秉持“给与就是得到”的理念,坚持“长期高价值的分享”。

但很多人恰好相反,要么不能长期坚持高价值分享,要么总是在“索取”,比如发广告,随意给自己导流等。

在讲具体原则之前,我先来谈谈“社交网络影响力”的好处。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社交网络拥有个人影响力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好处。这里我先放宽社交网络的定义,在我的概念中,社交网络是广义的,不限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只要是依赖线上渠道,而覆盖范围又超过你平日目之所及,对我而言就是“社交网络”。

在这种定义下,会有更多的“平台”进入我们的视野,比如专业社区:摄影、汽车论坛、产品论坛;比如知识分享和粉丝互动平台:得到平台与知识星球;比如企业的内部群、内网甚至是老掉牙的邮件组;此外微信公众号,简书这种内容发布平台也属于我心中的“社交网络”。

在这些平台中拥有个人影响力的好处有哪些呢?因为实在是太多,无法完全覆盖,所以仅举一例:因为社交网络的影响力而获得重要的工作机会。

悄悄说一句,我曾经是一个软件工程师,即写代码的。我是以软件工程师的身份进入Motorola的,但无奈我长于概念分析与设计,但不擅长编码,在一次项目review中,因为项目进度低于预期且该功能并不是重要功能,所以项目被砍掉,我面临“内部失业”的风险。

但是谁料到老板在砍掉项目的同时就交给我另一个项目,正好是我所擅长的。为什么能获得这个工作机会呢?原因就在于自己经常在部门的邮件组分享有关Linux的业界新闻,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当时的手机基于Linux操作系统,正好有一个系统优化的工作要做,所以就交给了我。这是我在工作中第一次因为“社交网络影响力”受益。

后来进入百度也是源于“社交网络影响力”,原来是一个并不熟悉的老同事在进入百度之后向公司推荐了我。我们在工作中从未有过交集,他也是通过我在原公司内部群的讨论和分享中对我有一定认知。

在百度前三个月就被负责搜索产品的VP关注,也是源于我持续在公司Bugs邮件组报搜索Bug。他们派一个PM(产品经理)找到我,送我一个水杯作为小小的嘉奖,其实就是来看看我是何方人物,是否有可用之处。

至于我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和知识星球这三个社交网络上影响力带给我的好处就更多了,这些影响力不仅带给我可观的“睡后收入”,也带给我大量的资源。

好,我们言归正传讲讲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影响力”。

其实方法在文章开头已经说过,就是秉持“给与就是得到”的理念,坚持“长期高价值的分享”,具体怎么做?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当然这种建议也适用于其他社交网络),下面是我的建议,:

第一、长期坚持 —— 有一个判断标准,如果用工具把自己微信朋友圈做成一本书,那么这本书最好能延续很多年,覆盖每一天。而且这本“微信书”是你愿意一再阅读,甚至送给朋友的。

第二、厚脸皮 —— 不要因为有家人、长辈、老板、同事甚至是不那么熟悉的人“善意提醒”就放弃分享。我能坚持到今天的一大原因是脸皮厚,其实一开始也受困于这些“提醒”,且有一段时间真的减少了分享,但后来觉得没有必要,又恢复了分享。至于那些执意提醒的人,我给他们一个痛快,直接屏蔽了他们访问我朋友圈的权利,这样他们耳根清净,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受影响。

第三、高频 —— 我每天在朋友圈和知识星球都至少有三条以上的分享,多的时候会有十余条。曾经有个朋友说:“我原以为只有单身的人才会这样刷屏”,我只能一笑了之。

第四、高价值 —— 其实我很少无意义的刷屏,每一条分享我都会考虑朋友获得的价值。我会把自己的生活感想随时贴出来,最典型的例子包含在2017年多次推荐大家把牌照申请换成新能源,结果有至少30多位朋友接受了我的建议,如今早已愉快的开上自己的电动车。分享好文章时,我会把我感受的要点一起发出来,分享书籍时,我会把书中最有启发的部分截图发出来,并配上自己的点评。

第五、易于理解 —— 很多人在朋友圈自说自话,这样的分享多了,其个人社交价值其实在降低。我在每次分享时,总会希望用简洁的文字说明自己分享的要点,要么是一个观点,要么是一个事实。虽然不会刻意遣词造句,但是基本的要素和结构都会有。最简单的分享会包含一个观点或一个事实。

较完整的分享包含观点、事实和逻辑 —— 像不像金字塔原理的要求?其实就是,只是没有按照金字塔原理所要求的的顺序。

第六、少发广告,最好不发广告 —— 我曾经在中国最大的线上广告公司工作过,所以我深知广告的两面性,第一它是很好的盈利工具和变现渠道,第二任何广告都对用户有伤害。因为曾经我的工资的90%以上其实来自于广告(因为当时所在公司的业务90%的收入来自于广告),所以我要求自己在其他时候要尽量不碰广告 —— 这个也符合我“正交化的生存原则”,即业余生活与主业保持最小交集。这个习惯使我在朋友圈分享中也特别讨厌广告,虽然有时候身不由己还会发一些公司内容,但都是我自己非常认可的内容,绝无纯广告,而且数量极为克制。如果一个人的朋友圈充满自己所在公司的广告,那么这个人的朋友圈基本可以不看,因为他并不在意你,他只在意自己的利益,而且不愿意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出来。

第七、至少打开“半年可见” —— 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把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这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他的朋友圈到最后会“空空如也”,如果你与他是陌生人,你还能看到至少10张照片,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其实朋友圈的好处是通过兴趣分享来激活“弱关系”,我有个观察,人生的大部分关键机会并非来自于你日常目之所及的人,而是来自于看似不熟悉的“弱关系”。比如我从2002年以来的绝大部分工作机会,都来自于“弱关系”,是不是很神奇?

第八、持续提升分享的价值 —— 你把自己的朋友圈当成媒体,一个媒体怎样才能持续吸引人?你得不断学习、思考、体验才会有新的养料。如果一个人头脑禁锢,很早停止学习,生活又枯燥无味,那么他的朋友圈怎么可能有趣有料?

第九、提醒关键人看到 —— 最近我意识到一件事,在我四千个微信朋友中,那些最关键“弱关系”可能不足2%,即不足100人。如何通过日常分享有意识的激活这些弱关系?我建议一些专题分享时可以@这些朋友,不用太刻意,但也不要忽略这一点。你@他们,他们知道你心里有他,这种轻量级的互动逐渐会产生很好的化学反应 —— 那些懒于维系社交关系的人,比如我,正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强化一些关键的“弱关系”。

第十、屏蔽一些人 —— 前面说过,会有一些人不利于你持续分享,他们可能会“善意”的提醒你。但是这样的人出发点并非为了你好,而是希望你能成为他们所习惯,所喜欢的样子。如果我们满足这些人的需求,我们会变得无比平庸。所以,为了能自由的分享自己,还是建议忍痛屏蔽这些人访问你朋友圈的权力吧 —— 因为给他们自由,就是限制你的发展。

以上原则虽然是针对微信朋友圈的产品形态讲的,但是其中基本原则也适合于其他社交网络,比如公司内网,知识星球等。如果你能秉持“给与就是得到”的理念,能坚持“长期高价值的分享”,那么你必然能在任何社交网络上获得你应得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回报。

相关文章:内向者的社交利器:摄影

上一篇:我们的假期,是小城人民的日常

想观摩辉哥的朋友圈?其实可以来辉哥的知识星球,我鲜活的一面全部体现在这里。

辉友如是说…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1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